[伊·萨博]《从十六世纪初到目前的现代欧洲国家政策》(两卷本,1857年伦敦版)一书[第1卷]摘录 504

  (Ⅰ)1520—1559年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
  (1523年。卡耳马尔君合国 505 的分离;古斯塔夫·瓦萨被选为瑞典国王。)
  1520年。查理(五世)在埃克斯-拉沙佩尔加冕称帝(勃艮第、西班牙、西西里、那不勒斯、纳瓦腊以及奥地利的统治者(1519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死后))。
  米兰是路易十二根据他的出身于维斯康蒂家族的祖母的权利所要求的地方,1515年被弗朗索瓦一世从斯福察 脚注1 手里夺走,而现在查理对米兰提出要求,认为是帝国的采地。弗朗索瓦还重新提出法国对那不勒斯和勃艮第的要求。因此,爆发了十四年战争——战争的起因无疑是米兰。
  亨利八世同奥地利结成同盟。西班牙军队迫使法军(比科卡战役失败后)放弃米兰公国。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热那亚同奥地利结成同盟。
  弗朗索瓦一世没有一个同盟者;
  沙尔·波旁(元帅)转到查理方面。
  在博尼韦将军指挥下的法国第二次战役(在意大利)。法军被击溃。查理·波旁进占普罗凡斯,英军准备入侵皮卡尔第。
  弗朗索瓦将掠夺者赶出法国领土,占领米兰公国(马利尼亚诺会战以后)。
  1525年。弗朗索瓦在帕维亚战败,作为俘虏被押到马德里。反查理同盟——意大利各小国、新教皇(克雷门斯七世)、亨利八世、萨瓦的路易莎(法国摄政女王,弗朗索瓦的母亲)。1526年弗朗索瓦为了获得自由,同意马德里和约。
  弗朗索瓦、教皇、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亨利八世订立同盟 506
  波旁率领帝国军队把斯福察赶出米兰,把罗马抢劫一空。弗朗索瓦和亨利八世向查理宣战。
  法军占领罗马,包围那不勒斯。法军军营中发生疫病,返回法国。
  德国的路德派公爵和苏里曼部队遏止查理。奥斯曼军队几乎占领整个匈牙利,查理的弟弟斐迪南曾企图把匈牙利据为己有。苏里曼兵临维也纳城下。
  1529年。康布雷条约(夫人条约) 507 。弗朗索瓦又放弃他对米兰、那不勒斯和弗兰德的要求。至于勃艮第这个争执的主要原因之一——只达成临时协议:重新把弗朗索瓦同查理的姐姐葡萄牙的爱琳娜的婚事作为特殊的条件。
  查理反对路德派教徒。
  从此以后,各君主在内外政策方面奉行两种方针,教皇甚至寻求同异教徒结成同盟。
  1530年。奥格斯堡议会 508 。谴责新措施的决议。新教徒建立施马尔卡尔登联盟 351 ,寻求法国和英国的援助。弗朗索瓦表示愿意接受建议;甚至同奥地利的斐迪南的对手,匈牙利的亚诺什·扎波略订立同盟,并派林孔去君士坦丁堡,以便取得苏丹的支持。弗朗索瓦让他的儿子 脚注2 同教皇的保女卡特琳·美第奇结婚,亨利八世却断绝了英国同罗马皇位的关系。 509
  1532年。纽伦堡临时和约
  (查理和新教徒之间的)。
  查理远征巴巴罗萨 脚注3
  1535年。媾和六年以后
  弗朗索瓦又发动战争(第三次战争),
  重新出现在意大利;取得胜利,迫使米兰和萨瓦接受条件。查理从阿尔及利亚胜利归来,把法军赶出意大利,侵入普罗凡斯,最后他被赶走。
  1538年。在尼斯订立为期十年的和约。但是根据查理的命令两名法国公使在意大利(林孔在波尔塔,弗雷戈索在威尼斯)被逮捕,并由于他的背信弃义而遭到杀害。弗朗索瓦再次发动战争。投入五个军团,但是毫无结果。
  1544年在克雷斯皮签订和约:弗朗索瓦放弃对那不勒斯和阿尔土瓦的要求,答应不干涉纳瓦腊的事务。
  (亨利八世又倒向查理方面。)
  1547年。弗朗索瓦一世逝世;他的儿子亨利二世。
  查理反对施马尔卡尔登联盟。
  1547年由于萨克森的莫里茨的指挥,帝国军队在缪耳贝克取得胜利,同盟解体。
  查理宣布临时协议 353
  莫里茨得到亨利二世的协助,突然进攻在提罗耳的皇帝。
  (1552年查理不得不同新教徒签订帕骚和约)
  在法军为占领麦茨、土尔和凡尔登而入侵洛林公国的同一年。查理被赶出麦茨,1556年退出政治舞台,把他的领地分给他的弟弟奥地利的斐迪南和他的儿子菲力浦二世。
  亨利二世和菲力浦二世在意大利和尼德兰继续进行战争。
  1559年。卡托-康布雷济条约。每一方都必须退还1551年以来所掠夺的一切;法国除萨瓦 424 还交出了一百八十多个堡垒。亨利二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同菲力浦二世结婚。亨利二世逝世。
  实际上,这个时期(查理五世时期)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法国第一个起来反对他,不过是在德国的路德派教徒、苏里曼、匈牙利(扎波略)和教皇(克雷门斯)的支持之下,并且利用了意大利各小国之间的角逐。
  (Ⅱ)1559—1618年尼德兰和菲力浦二世
  1559年。法国的弗朗索瓦二世。
  (法国的宗教战争。)1566年。尼德兰骚乱开始。
  1572年奥伦治的威廉被宣布为荷兰、西兰、乌得勒支的统治者。1579年乌得勒支君合国。
  英国的伊丽莎白。
  1562年(伊丽莎白同法国的新教徒签订条约以后)同查理九世(法国的)签订条约。斐迪南(皇帝)和菲力浦二世都参加了条约。
  1572年。巴托罗缪大屠杀。
  1585年以前。尼德兰自治。1585年伊丽莎白同尼德兰签订同盟条约。
  1589年华洛瓦王朝的末代君主亨利三世被害。
  纳瓦腊的亨利(亨利四世)。
  1593年伊丽莎白和亨利四世在海牙订立同盟;尼德兰参加同盟。
  1598年亨利四世和菲力浦二世在韦尔万签订和约(彼此归还1559年以来侵占的土地)。这个和约宣告西班牙优势地位已经下降。(同年颁布南特敕令。)菲力浦二世逝世。菲力浦三世。(1588年舰队覆灭。)伊丽莎白逝世。詹姆斯一世。
  1609年亨利和西班牙签订对联合省停止军事行动(形式上停战十二年,实际上承认尼德兰独立)的协定。(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旁系仍保持对意大利的统治,1581年获得葡萄牙。)
  亨利四世改造欧洲的计划(削弱奥地利)。 437
  根据这项计划:
  意大利:教皇——世俗统治者(罗马、那不勒斯、阿普利亚、卡拉布里亚归他统治);威尼斯(共和国,同佛罗伦萨、摩地那以及其他少数几个小国合并);萨瓦公爵(应成为伦巴第的国王)。
  波希米亚(选定王国;应当把莫拉维亚、西里西亚和鲁日伊策人居住的地区并入波希米亚)。匈牙利(应当把奥地利大主教辖区,即施梯里亚和克伦地亚并入匈牙利)。波兰也应当扩大版图。瑞士(应当加上提罗耳、亚尔萨斯和其他领土)。尼德兰(应当成为共和国)。
  奥地利王室的[领地]应当仅限于西班牙和地中海沿岸的几个岛屿。
  1610年亨利四世逝世。
  (在这一时期哈布斯堡王朝的长系衰落。)
  (Ⅲ)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
  1617年古斯塔夫-阿道夫和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个皇帝)签订条约。确认瑞典对卡列里亚、凯克斯戈里姆和因格里亚的统治。俄国同芬兰湾和波罗的海隔绝。阿道夫(反对波兰)确认他在利沃尼亚和波属普鲁士的统治。十六世纪末——亚盖隆王朝结束。
  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现在处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匈牙利在试图推翻哈布斯堡王朝时,土耳其援助它同时又从中干扰。
  斐迪南一世、马克西米利安和鲁道夫二世(延续整个十六世纪)在位时,奥地利从未参加西班牙和法国之间的战争;以进贡求得同苏丹的和解,
  并因匈牙利问题而争执。
  1606年。通过维也纳条约在匈牙利建立和平(鲁道夫二世)。特兰西瓦尼亚的独立得到承认。 510 波斯国王阿巴斯遏止土耳其;土耳其在欧洲的推进停止下来。
  斐迪南二世(施梯里亚大公)即位。
  1618年。在波希米亚开始骚乱。捷克人拥护弗里德维希第五(普法尔茨选侯)为王;贝特伦 脚注4 (特兰西瓦尼亚公爵)是他的同盟者。
  1619年8月28日斐迪南二世被选为德国皇帝,同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西班牙、教皇 脚注5 和玛丽·美第奇缔结同盟(在娶菲力浦三世的女儿安娜为妻的路易十三还未成年时)。(1620年昂古莱姆公爵代表法国同斐迪南二世在乌尔姆缔结条约。)菲力浦三世逝世。菲力浦四世。德国新教徒[找到]丹麦的克里斯蒂安四世作为同盟者;华伦斯坦的军队。战争开始。 511 威尔士亲王同法国的罕丽达 脚注6 结婚。
  1624年。黎塞留执政。
  1625年。黎塞留占领瓦尔特林纳,发动同西班牙的战争。查理一世(在英国)。
  1626年。贝特伦被迫同斐迪南二世签订和约。 512 丹麦(从1625年起参加战争)被迫同斐迪南二世单独媾和(1629年)。
  1629年。斐迪南二世的归还敕令。 358 拉罗谢耳被让给黎塞留。
  1629年。黎塞留充当瑞典和波兰签订和约的中间人。 513 古斯塔夫·阿道夫(得到法国资助的许诺以后)派军队在波美拉尼亚登陆。
  1631年。法国和瑞典签订条约。
  (1629年。曼都亚公爵贡萨加 脚注7 死后,讷韦尔公爵卡尔和瓜斯塔拉[公爵]斐迪南是公国的王位追求者。法国支持前者,奥地利支持后者。法军用武力打通了到苏扎的道路,确立了讷韦尔公爵) 514
  1632年。吕特岑会战。古斯塔夫·阿道夫被击毙。
  1634年。瑞典军队在诺德林根战败。
  法国直接参加在德国的战争。
  法军的同盟者瑞典军把亚尔萨斯的堡垒交给法军后,法国占领了亚尔萨斯。黎塞留同尼德兰建立新的同盟。萨克森选侯 脚注8 转到皇帝方面;巴黎和约 515
  战火又同时在西班牙、意大利、尼德兰、莱茵河和多瑙河流域燃起。黎塞留入侵西班牙。(1635年)。沙蒂永和布雷泽元帅进入尼德兰;克雷基在意大利同萨瓦公爵 脚注9 联合;盖布里昂和蒂雷纳在莱茵河流域和瑞典军协同作战;其他部队侵入西班牙。
  主要对手:奥地利和西班牙为一方,法国、瑞典、尼德兰为另一方。
  1637年。斐迪南二世逝世。斐迪南三世当皇帝。
  1640年。特兰西瓦尼亚公爵乔治·拉科齐打算同法国和瑞典联合起来在匈牙利发起新的战争;后者(法国)还同发动起义的卡塔卢尼亚人结成同盟。葡萄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人被驱逐。皇帝保证同土耳其人休战,占领匈牙利一半领土。法军在意大利、西班牙、弗兰德和莱茵河流域取得胜利。
  1642年12月4日黎塞留逝世。1643年路易十三逝世。马扎里尼
  (西班牙安娜摄政)。 516
  1645年。闵斯德全权代表会议(主要讨论瑞典和新教国家的问题)和鄂斯纳布鲁克全权代表会议(主要讨论法国问题) 429 (谈判参加者一百五十五人)。
  (萨瓦——法国的同盟者。)
  法国大使的通告信:“法国的利益同德国的自由是一致的。”
  法军和瑞典军取得胜利。
  “荷兰人担心的已经不是他们的传统敌人西班牙人,而是现在成为他们怀疑对象的老同盟者法国人。”(布让 517 )“他们(荷兰人)逐渐确信,安全之策在于使西班牙人成为抵抗法国人的屏障。”(同上)
  西班牙和荷兰大使之间达成初步协议。
  1648年。瑞典军获胜。西班牙和荷兰之间的和约被批准。 431
  1648年10月。和约。(西班牙没有参加和约。)
  法国获得:上亚尔萨斯、下亚尔萨斯、布赖扎赫,在菲力浦堡驻扎警备队的权利和三个主教管区即麦茨、土尔和凡尔登。瑞典获得西波美拉尼亚、施特廷、哈尔茨等地;维斯马港;主教管区凡尔登和不来梅以及参加帝国议会的权利。勃兰登堡、梅克伦堡、汉诺威、黑森等主要从教会财产中得到补偿。(从前属于萨瓦的皮内罗洛让给法国。)奥地利在意大利的米兰和托斯卡纳建立了统治地位。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得到承认
  (后者实际上从1315年起)。
  至于宗教问题,全都根据帕骚和约和奥格斯堡和约(1552年和1556年)得到解决。除了自己的直辖省份,皇帝在帝国领土上赐与大赦。
  (波希米亚被遗忘。) 432
  奥地利王室幼系衰落。
  (Ⅳ)1648—1660年。法西战争。
  比利牛斯和约
  克伦威尔。
  1654年。马扎里尼和西班牙在弗兰德的战争。
  1654年。英国同荷兰签订和约。 518
  1655年。英国同法国订立同盟,英国同法国签订贸易条约。1657年。克伦威尔派六千名士兵支援法军,拿下敦克尔克。
  1657年。斐迪南三世逝世。1658年。莱奥波德当皇帝。克伦威尔逝世。
  1657年。丹麦、波兰、俄国、奥地利结成反瑞典同盟。(查理-古斯塔夫——瑞典国王。)他唯一的同盟者是特兰西瓦尼亚公爵拉科齐。
  1659年。马扎里尼和唐·路易斯·德阿罗在野鸡岛(比达索阿河上)会晤。路易十四和菲力浦四世的女儿玛丽-泰莉莎(完全放弃公主地位)结婚。比利牛斯条约 427 。法国获得:尼德兰的阿拉斯伯爵领地;弗兰德的某些领土;黑纳高和卢森堡公国;比利牛斯山脉的鲁西永和孔弗朗。洛林公爵必须允许法军通过[他的领土]。
  1661年3月。马扎里尼逝世。
  1654年。克里斯蒂娜女王让位给查理十世(古斯塔夫-阿道夫姐姐 脚注10 的儿子)。
  他同勃兰登堡选侯 脚注11 结成同盟,入侵波兰。当时丹麦和俄国、荷兰结成同盟反对他。
  1660年。查理十世迫使丹麦人签订和约,取得斯科纳、哈兰、吕根岛上的某些领土, 519 废除海峡税 85 ,1660年。查理十世逝世;他的儿子查理十一继位。恢复同丹麦的条约;同波兰签订奥利瓦和约 360 ,波兰割让利沃尼亚、爱沙尼亚和埃捷尔。1661年。按照战前状态同俄国签订和约。
  “这样,瑞典在法国称霸欧洲南部和西部的同时在北方建立了优势地位。”
  (Ⅴ)1660—1697年。路易十四的战争。
  里斯维克和约
  英国的复辟。
  敦克尔克被查理二世出卖给路易十四。
  英国和荷兰之间的战争。
  德·勒伊特和特龙普迫使英国签订布雷达和约(1667年)。(路易十四在这次战争中同荷兰协同作战。)路易十四帮助葡萄牙反对西班牙。
  1665年。西班牙的菲力浦四世(路易十四的岳父)逝世。查理二世(菲力浦四世的儿子,大概还不到四岁)。(菲力浦四世的次女 脚注12 ——莱奥波德皇帝的妻子)。
  路易十四根据“领地所有权” 520 对西班牙的尼德兰提出领土要求。
  1667年路易十四(蒂雷纳)占领西属尼德兰大部分领土。
  1668年(冬)平定法兰斯孔太。
  1668年1月22日。英国、荷兰、瑞典结成三国同盟。法国必须或者放弃它在西属尼德兰占领的土地,或者放弃法兰斯孔太。
  1668年5月路易十四在埃克斯-拉沙佩尔同西班牙签订和约(他保留在尼德兰占领的土地,放弃法兰斯孔太)。
  1670年。匈牙利的贵族密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莱奥波德同路易十四签订条约。莱奥波德平定匈牙利后攻打荷兰人。
  1671年。路易十四同英国的查理二世签订秘密条约。
  1672年。法国入侵荷兰。
  1673年。查理不得不放弃同法国的同盟。西班牙、皇帝 脚注13 、勃兰登堡、荷兰、丹麦结成反法同盟。法国的同盟者只有瑞典。战场从荷兰转移到西属尼德兰和德国边境。
  1675年。在尼姆韦根开始举行谈判,
  在尼姆韦根:
  1678年8月10日。路易十四同荷兰单独签订条约。1678年9月西班牙缔结和约。放弃法兰斯孔太以代替退还西属尼德兰的一些领土。最后莱奥波德签署和约 361 ;路易提出让丹麦、不伦瑞克、勃兰登堡把在战争中从瑞典夺来的土地归还瑞典。路易十四在西西里海岸战胜荷兰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但是尼姆韦根和约没有确认路易对亚尔萨斯的几个城市的权利。
  1681年。麦茨的归并议会。 521
  皇帝很想[同法国]作战,但是——对匈牙利和土耳其的战争;1684年他同路易十四在拉蒂斯邦缔结和约。
  1686年。荷兰、奥地利、萨瓦、勃兰登堡缔结同盟。
  1688年。路易十四出兵莱茵地区。英国威廉三世登极。反法大同盟(英国、荷兰、莱奥波德皇帝、西班牙、勃兰登堡、萨瓦的维克多-阿梅代)。
  1689年。荷兰、英国、西班牙和奥地利向法国宣战。
  (荷兰、英国和皇帝于1689年5月单独签订条约。)(皇帝或其继承人在可能继承西班牙王位的情况下将得到支持。他的儿子匈牙利国王约瑟夫应当被选为德国皇帝。)(法国应当受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和比利牛斯条约的条件所限制。)
  1696年8月。路易十四和萨瓦的维克多-阿梅代在都灵签订单独和约。皮内罗洛让给萨瓦。
  1697年。里斯维克和约 433
  法国最初同荷兰、英国签订和约,后来又同西班牙签订和约。
  彼此归还占领地。1697年7月同皇帝媾和。路易十四让出克尔、夫赖堡、布赖扎赫、菲力浦堡,以换取斯特拉斯堡。
  其余的——除亚尔萨斯外,归还在战争中侵占的全部土地。
  (Ⅵ)1697—1715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乌得勒支和约
  1698年10月11日。路易十四和威廉三世在海牙签订瓜分(西班牙)条约。(双西西里、托斯卡纳、吉普斯科阿让给太子 脚注14 。米兰让给皇帝的第二个儿子查理大公。西班牙和他的其他领地让给巴伐利亚选侯 脚注15 及其继承人。)
  1698年2月。巴伐利亚选侯逝世。
  1700年3月11日威廉和路易[商定]第二个瓜分计划。
  (除了第一次条约划归的领土外,太子应当占有洛林,洛林公爵[获得]米兰作为补偿。西班牙王国的所有其他领地都给查理大公。)
  1699年土耳其政府、奥地利、威尼斯和波兰签订卡罗伐兹和约。
  1700年沙皇彼得、波兰和丹麦结成反瑞典的同盟,查理十二在纳尔瓦附近击败俄军。
  1700年10月。查理二世在遗嘱中指定太子的次子昂茹公爵 脚注16 为他的继承人。1700年11月。查理二世逝世。萨瓦公爵、曼都亚公爵 脚注17 、葡萄牙、最后国王威廉都承认菲力浦五世。
  1701年2月。路易十四出兵西属尼德兰,迫使荷兰人从那里撤出驻军;路易十四发表特别国书,承认菲力浦继承法国王位的权利。
  1701年9月。第二次大同盟。 522 詹姆斯二世逝世。路易十四承认王位追求者 脚注18 。威廉逝世。奥地利和法国在意大利的局部战争。 523
  1702年。女王安恢复同盟。5月英国、荷兰和皇帝 脚注13 向法国宣战。(葡萄牙、汉诺威、普鲁士联合起来)。(德意志一些小邦[也联合起来]。)(巴伐利亚、不伦瑞克、科伦、萨瓦公爵站在路易十四方面。)
  1704年。直布罗陀被英军占领。1706年拉米伊 脚注19 战役获胜(马尔波罗)。匈牙利内战 524 。奥地利占领那不勒斯。1707年。查理十二在萨克森。
  (从1703年起匈牙利同奥地利处于战争状态。)
  1709年。波尔塔瓦会战。查理十二[逃到]土耳其。
  1710年。土耳其政府向俄国宣战。
  1711年。土耳其和俄国签订普鲁特和约。
  英国和法国达成初步媾和协议。
  1711年4月。皇帝约瑟夫逝世。他的儿子查理大公 525 成为他全部领地的继承人。
  根据初步协议(英国和法国之间),
  敦克尔克应当拆毁,直布罗陀、马翁港、纽芬兰、哈德逊湾划归英国。
  1712年1月12日。在乌得勒支召开全体会议。(菲力浦放弃他对法国的领土要求。)(贝里公爵和奥尔良公爵放弃他们对西班牙的领土要求。)
  1713年4月。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签订乌得勒支和约。除上述规定之外,法国把它在圣克里斯托弗岛上的领土、新苏格兰、罗亚尔港让给英国。路易以西班牙的名义把上格耳德恩让给普鲁士,承认弗里德里希一世 脚注20 的王位和他对纽沙特尔的主权。萨瓦得到西西里,并且在菲力浦五世无后裔的情况下有权继承王位。法国同萨瓦以阿尔卑斯山峰为界。荷兰取得贸易条约,并换得某些领土。1713年4月11日,法国和英国签订贸易条约。
  1711年。匈牙利由于在萨特马尔签订条约而平静下来。如果能保住作为德意志帝国采地的里夫兰,沙皇彼得答应支援他 脚注21 三万军队。短期的战役;法国在莱茵河压倒奥地利。
  1714年9月7日。法国和奥地利签订巴登和约。法国承认皇帝对那不勒斯、米兰、托斯卡纳和西属尼德兰的权利;归还布赖扎赫和夫赖堡。应归还科伦选侯和巴伐利亚选侯的领地。
  1715年乔治一世同普鲁士结成反瑞典的新同盟。
  菲力浦五世仍未得到奥地利的承认。1715年荷兰和奥地利才签订条约,奥地利把西属尼德兰的一些领土让给荷兰,
  并加上在其他一些地方驻军的权利。
  1715年9月1日。路易十四逝世。
  (Ⅶ)1715—1721年
  乔治一世和奥尔良公爵结成反西班牙(阿尔维罗尼)同盟。
  1699年。卡尔洛维茨和约。彼得得到阿速夫;除巴纳特外,整个匈牙利让给奥地利;摩里亚归还威尼斯;波多利亚和乌克兰划给波兰。
  1719年。阿兰会议(4月24日召开)。 526
  根据英国(汉诺威)、普鲁士、波兰(萨克森)、丹麦订立的条约,沙皇获得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地区;普鲁士获得施特廷和毗连的地方;萨克森的奥古斯特,波兰国王获得库尔兰;汉诺威获得不来梅和凡尔登;丹麦获得吕根岛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后来在阿兰群岛商定:
  沙皇帮助查理十二向普鲁士索回施特廷和普鲁士军队占领的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领土;沙皇支援瑞典两万军队在德国作战,并帮助查理得到挪威作为让给俄国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补偿;沙皇帮助查理从乔治一世手里夺取不来梅和凡尔登等地,
  (并帮助复辟斯图亚特王朝)。
  查理十二逝世。瑞典新政府同英国、丹麦、普鲁士缔结和约。
  (1719年11月1日斯德哥尔摩条约。)
  1721年8月30日尼斯塔特条约(在芬兰)。(瑞典让出里夫兰、爱斯兰、因格里亚、卡列里亚的一部分、维堡区、埃捷尔岛、达果岛、默恩岛以及上述各地区沿岸的其他岛屿。除一部分地方应在划定边界时确定外,沙皇放弃芬兰。) 261
  (根据斯德哥尔摩和约,什列斯维希划归丹麦。彼得把自己的女儿安娜嫁给霍尔施坦公爵 脚注22 ,夺取他的“权利”。最初彼得同丹麦结成同盟反对这个公爵。)
  “在分割瑞典的基础上改组北欧。”
  (Ⅷ)1715—1740年。欧洲大混乱
  西班牙同奥地利在意大利的战争。英国支持奥地利。英国和法国对西班牙的战争。
  阿尔维罗尼被驱逐。
  1720年1月。西班牙参加四国同盟。 527 西西里转让给皇帝 脚注23 ,萨瓦获得撒丁作为补偿。答应在最后一个美第奇 脚注24 死后将帕尔马、皮阿琴察、托斯卡纳让给菲力浦五世同他第二个妻子帕尔马的伊丽莎白所生之子唐·卡洛斯。
  1724年。康布雷会议(英国、法国、西班牙和奥地利)。
  1725年。西班牙和奥地利的秘密条约。汉诺威对抗条约。 366
  1728年。(6月14日召开)苏瓦松会议。
  1729年。西班牙、英国、法国签订塞维尔和约。
  1731年。奥地利、英国、荷兰签订维也纳条约。
  奥古斯特国王逝世。
  1733年9月。宣布斯塔尼斯拉夫·列申斯基为波兰国王。俄国(从1730年起由安娜统治)和奥地利(查理六世)支持已去世的国王的儿子 脚注25 。这个国王曾答应皇帝保证执行国事诏书 367 ,答应女沙皇不要求归还波兰过去的采地库尔兰。
  波兰王位战争。法国进攻奥地利。
  伯里克元帅在莱茵地区作战。法国另一支军队在维拉尔指挥下越过阿尔卑斯山,联合撒丁的卡尔-艾曼努埃尔把奥军赶出米兰。此后不久,唐·卡洛斯
  (西班牙的)(伊丽莎白的儿子)
  入侵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在那里称王,他(在因奥地利暴政而感到绝望的人民的帮助下)驱散了整个帝国军队;因此,不久,除曼都亚要塞外,奥军在意大利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有一千五百名法国士兵被派到但泽。
  1735年(10月)。法国和奥地利签订维也纳和约。(萨克森的奥古斯特三世应为波兰国王。有国王称号的斯塔尼斯拉夫获得洛林公国和巴尔公国,在他死后这两个公国应归还法国。唐·卡洛斯保留那不勒斯、西西里和托斯卡纳的奥属沿岸地区。)洛林公爵获得托斯卡纳作为领地,补偿他继承的领土。撒丁应得到诺瓦拉、托尔托纳和米兰的其他一些地方。帕尔马、皮阿琴察应让给皇帝。同盟国军队占领的所有其他领土都应归还。法国、西班牙这两个海上强国和俄国保证国事诏书。(皇帝女儿玛丽-泰莉莎嫁给洛林的弗兰茨 脚注26 。)
  1736年俄奥对土耳其政府的战争。俄军入侵克里木。米尼希拿下皮列柯普,把半岛南部变为废墟。
  1737年。米尼希占领奥查科夫。拉西将军(俄国)再次入侵克里木。涅米罗夫会议。俄国要求:(1)废除以前的一切条约;(2)割让克里木、库班和其他鞑靼地区;(3)多瑙河各地区在它的保护下独立;(4)必须承认沙皇的皇帝称号;(5)黑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地中海的航行自由。
  奥地利要求多瑙河一带的大片领土,包括贝尔格莱德、维丁以及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的一些地区。
  1739年。贝尔格莱德和约:除阿速夫外,所有领土都归还土耳其政府。其次,贝尔格莱德、沃尔肖伐以及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有争议的地区仍归土耳其政府领有。(匈牙利从未有过恢复自己独立的好时机。
  前特兰西瓦尼亚公爵拉科齐同有反奥情绪的匈牙利领袖们在土耳其。)
  西班牙同英国在印度的战争。英国向西班牙宣战。
  1740年。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逝世;皇帝查理六世逝世;俄国的安娜逝世。
  1713—1740年。法国和英国的无效同盟。瑞典的动乱。瑞典分为“礼帽”派(亲法派)和“便帽”派(亲俄派),(不久便帽派占了优势)。
  (Ⅸ)1740—1763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
  1740年。弗里德里希二世入侵西里西亚。
  1741年。以分割奥地利为基础的尼姆芬堡条约(法国、巴伐利亚选侯 脚注27 、西班牙、奥古斯特三世(萨克森和波兰的)和普鲁士之间的)。
  由于匈牙利人的热忱、弗略里红衣主教的叛卖性的政策和敷衍措施,哈布斯堡王朝得到挽救。1741年(春)。弗里德里希二世进入莫拉维亚;后来被拉到另一方面的撒丁准备入侵米兰。
  1742年。英国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的支持者。
  6月11日。弗里德里希和奥地利签订布勒斯劳和约(弗里德里希获得下西里西亚)。
  法国和奥地利之间的战争在德国和意大利继续进行。
  查理七世(巴伐利亚的)在法兰克福加冕称帝(1742年)。
  为了阻挠俄国支援玛丽-泰莉莎,法国人挑起俄国和瑞典的战争;这场战争很快就以俄国的胜利而告终。1743年。亚波和约;瑞典应割让在芬兰的许多领土;根据沙皇 脚注28 的要求指定霍尔施坦-哥托尔普公爵 脚注29 为瑞典王位继承人。
  1745年。英国、萨克森、奥地利在华沙签订反弗里德里希的条约。
  (1743年。奥地利、英国和撒丁在伏尔姆斯签订条约。)弗里德里希重新同法国结成同盟。
  (1744年春。法国和英国彼此宣战。)
  1745年(12月)。弗里德里希和奥地利签订德勒斯顿和约:恢复布勒斯劳条约,因此,弗里德里希答应支持玛丽-泰莉莎的丈夫洛林的弗兰茨,从而保住了西里西亚。查理-阿尔布雷希特皇帝(巴伐利亚的)逝世,而他的儿子 脚注30 同玛丽-泰莉莎签订和约。(这是第二个奥普单独和约。)
  该和约使玛丽-泰莉莎能够向意大利派遣大批增援部队,意大利的米兰、帕尔马、皮阿琴察落入法国西班牙军队手里;形势发生了变化。
  英国在印度和地中海胜利地进行战争。西班牙的菲力浦五世逝世。西班牙军队退出意大利。
  当贝尔岛公爵在意大利被击溃的时候,萨克森元帅 脚注31 和洛旺达耳在尼德兰获胜。1747年萨克森元帅在荷兰共和国领土上推进,占领贝亨-沃普-索姆要塞。英国海军上将安森、沃伦和霍克在海上取得胜利。伊丽莎白受英国资助的许诺的诱惑,将四万俄军投入军事行动。
  1748年(10月)。玛丽-泰莉莎不能不同意的亚琛和约。法国和英国彼此归还占领的土地。为换取开普-布雷顿,法国交出在尼德兰的领土,并把马德拉斯归还英国;关于在加拿大边界的争执推迟到以后解决。帕尔马、皮阿琴察、瓜斯塔拉被交给唐·菲力浦和他的男系继承人。撒丁保持现状。黑奴条约对英国延长四年,英国王位继承[制度]得到保障,斯图亚特王朝被赶出法国。国事诏书得到保证,下西里西亚被确认归弗里德里希二世。新战争的种子是法国和英国之间尚未解决的矛盾。
  1751—1753年。考尼茨在巴黎秘密谈判。这就使得先任命德·贝尔尼神父为大臣,后任命德·舒瓦泽尔公爵为大臣。
  1754年。法国和英国在美洲又发生战争,战争的起因是:根据乌得勒支和约 364 让给英国的新苏格兰或阿卡迪亚的边界;法国沿着俄亥俄河构筑炮台,法军占领中立岛屿,即安的列斯群岛、托贝戈、圣维森特岛和圣卢西亚岛。
  1756年1月。英国和普鲁士在韦斯明斯特签订条约。针对这一条约法国和奥地利在凡尔赛订立防御同盟(1756年5月)。(同时奥地利、萨克森、(伊丽莎白)俄国举行谈判。)1756年6月。法军占领马翁港。弗里德里希在皮尔纳附近击败萨克森军(迫使一万八千军队投降)
  (1756年秋)。
  1757年(冬)。奥地利、法国、俄国、瑞典和德国的某些“集团”集中四十万兵力对付弗里德里希。1757年春弗里德里希在布拉格城下击溃奥军;由于在科林被道恩击溃,不得不退到萨克森。黎塞留击败汉诺威-黑森军。 528 (克洛斯特-采文协定,根据该协定坎伯兰公爵必须解散汉诺威-黑森部队。)弗里德里希劝黎塞留不要采取行动,而他自己进攻苏比兹和由希尔德堡豪森公爵指挥的德军。11月5日。弗里德里希在罗斯巴赫附近获胜,而黎塞留仍在他的哈尔伯施塔特的驻地没有行动。后来进兵西里西亚。在利斯附近获胜。 529
  1758年。皮特执政。(查塔姆勋爵)掌权。
  1758年12月。法奥在凡尔赛签订的第二个条约。路易十五必须资助瑞典军队,供养在德国的十万(法国)军队以及萨克森军队;西里西亚和格拉茨应归还女皇 脚注32 ;必须从普鲁士手中夺取莱茵地区,让给奥地利;但是战争期间[这些地区]的收入必须给法国,法国为奥地利的利益作战而忘记了它在海上的战争 530
  1759年。普鲁士军在霍赫基尔兴附近被打败。
  1759—1760年。英军在东印度、美洲(沃尔夫占领魁北克,从而夺取了加拿大)和西印度的胜利。
  舒瓦泽尔——为了奥地利的利益。
  1761年。法国波旁王朝和西班牙波旁王朝签订家族公约。
  查塔姆想在西班牙[行动]之前先发制人。布特勋爵接任。
  西班牙入侵葡萄牙。
  1762年1月。俄罗斯的伊丽莎白逝世。彼得三世皇帝。布特勋爵通过俄国公使哥利岑公爵向沙皇提出迫使普鲁士无条件签订和约的建议未被接受。
  (彼得三世把这情况通报弗里德里希)。
  布特同奥地利关于瓜分普鲁士的密谈毫无成效。
  1763年2月。英国、法国、西班牙在巴黎签订和约。英国获得新苏格兰、加拿大、开普-布雷顿,而法国获得参加在纽芬兰海岸捕鱼的权利。密西西比河被宣布为路易西安纳和不列颠殖民地之间的疆界。在西印度法国把格林那达和中立岛屿:圣维森特岛、多米尼加、托贝戈让给英国。在非洲英国人归还戈雷,保留塞内加尔;梅诺尔卡归还英国。法国索回它在东印度的一些小块领地,但不得在孟加拉驻军。西班牙把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承认它在洪都拉斯湾沿岸砍伐洋苏木的权利,但把古巴和哈瓦那归还西班牙。葡萄牙保持战前状态。
  弗里德里希和奥地利之间的胡贝尔茨堡和约 368 (不外是布勒斯劳和德勒斯顿和约 脚注33 所认可的内容)。(在选举罗马尼亚国王时弗里德里希必须支持玛丽-泰莉莎的儿子约瑟夫大公。)七年战争后,欧洲的领土没有任何变化。
  如果说弗里德里希把普鲁士提高到过去瑞典所拥有的那种等级(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300 时期以来),那他是相当谨慎地利用了俄国人好大喜功欲望的增长;但是他太弱,阻止不了俄国人。
  弗里德里希二世不曾有过任何重大的政治计划。他朝思暮想的唯一念头是西里西亚。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法国的衰落。在第一次战争中,法国同弗里德里希结成的政治同盟(弗里德里希曾两次抛弃这种同盟)未能从已经衰落的奥地利手中夺得德意志帝国的权杖。在第二次战争中,在跟同一个奥地利、萨克森、瑞典和俄国结盟的法国,甚至未能从弗里德里希手里夺得西里西亚。
  (Ⅹ)1763—1714年。瓜分波兰。
  凯纳吉和约
  波兰国王萨克森的奥古斯特三世逝世。
  1762年6月。叶卡特琳娜篡夺俄国皇位。叶卡特琳娜和弗里德里希支持波尼亚托夫斯基。
  他们订立防御同盟,同盟的秘密条款不许对波兰的反常的宪法进行任何修改 531
  1764年。俄国军队开进波兰。9月波尼亚托夫斯基被拥上王位。俄国驻华沙的公使 脚注34 是波兰议会的实际主席。叶卡特琳娜保护非国教徒(正教徒和新教徒),他们作为奥利瓦和约 360 的保证人也受到英国和瑞典的支持。
  1767年议会。俄国大使列普宁公爵攫取了一个独裁者的角色。波兰巴尔联盟(在波多利亚)。同俄军的战争;巴尔联盟的残余被赶到土耳其政府的领地。土耳其政府受法国唆使参加了俄波战争。
  1768年底或1769年初苏丹 脚注35 把俄国大使 脚注36 投入七塔城堡。
  1770年。俄土战争。
  (热那亚把科西嘉卖给法国。) 脚注37
  1772年瓜分波兰。这次瓜分的结果,普鲁士获得西普鲁士(六十万人口;它成了波兰的贸易要道维斯瓦河的主宰者),叶卡特琳娜获得立陶宛和德维纳河和德涅泊河之间的领土(一百八十万人口);奥地利获得洛多梅里亚、加里西亚和匈牙利周围的其他地方(三百万人口)。
  1774年7月。(凯纳吉和约。)(克里木独立。)阿速夫、金布恩、刻赤、叶尼卡列划归俄国,等等。俄国有权在君士坦丁堡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作口头申述。
  奥地利得到摩尔达维亚的一部分——布柯维纳(奥地利是土耳其的同盟者)。
  (Ⅺ)1774—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脚注38
  巴黎和约
  1763年。旨在制止走私的严厉措施(不列颠);印花税 532
  1773年。波士顿示威(货船上的茶叶被扔进海里)。
  1776年12月。(富兰克林抵达法国。)
  1778年2月6日。法国和起义的殖民地签订条约。
  1778年4月。德斯坦伯爵指挥的法国舰队载着大批陆军驶往美洲。
  约瑟夫(奥地利的)试图把下巴伐利亚并于奥地利(在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选侯逝世以后)。
  马铃薯战争 533
  他还试图用武力开辟些耳德河上的自由航行。
  1779年西班牙参加法国对英国的战争。
  1780年俄国宣布武装中立。 534
  1783年9月3日。法国、西班牙、美国和英国签订凡尔赛和约。
  1784年5月。英国和荷兰签订和约。
  (Ⅻ)1783—1730年。克里木最后归并于俄罗斯帝国
  奥地利和俄国结成同盟,准备分得一份战利品。
  1790年。普土同盟……赖辛巴赫会议(普鲁士和奥地利完全和解) 535 ……瑞典和俄国的韦雷莱和约 536 (以现状为基础)……匈牙利人和比利时人的不满……奥地利和土耳其的西斯托夫和约 537 ……雅西和约(俄国和土耳其之间)。 538
  从查理五世以来奥地利既没有能力夺取,也没有能力要回一个省份。
  [第2卷] 539
  (Ⅰa)1790—1796年
  1791年8月25日。奥地利和普鲁士的皮尔尼茨宣言。
  1792年(4月20日)。法国向奥地利宣战。
  1792年(7月25日,科布伦茨)。不伦瑞克公爵的宣言。
  1793年1月21日。路易·卡佩被处决。
  1793年3月25日。皮特同俄国订立协定;接着是同撒丁、西班牙、意大利波旁王朝的各君主、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和德意志的某些小邦签订同盟条约和提供费用的协定
  (反对法国的)。
  第一次联盟。(普鲁士国王 脚注39 派他的军队深入法国,想同叶卡特琳娜第二次瓜分波兰。)
  1793年7月。第二次瓜分波兰。普鲁士分得但泽和托伦。
  (1791年5月3日宣布波兰新宪法。)(继承王位。)(1792年俄国在波兰的战役。)(1793年1月23日普鲁士和俄国在圣彼得堡签订协定。普鲁士军进入波兰。俄国几乎得到半个立陶宛(波多尔斯克省、波洛茨克省和明斯克省,以及诺沃格鲁多克省、布列斯特省和沃伦的一半)(三百万居民)。)
  叶卡特琳娜恶语攻击法国,但是她的军队留在国内。
  1794年4月。(普鲁士和英国达成关于提供费用的协议。)
  1794年3月24日。考斯丘什科(独裁者)。华沙和维尔诺的起义。奥地利也派出军队。1794年11月9日苏沃洛夫进入华沙。
  1795年1月3日。奥地利和俄国单独发表彼得堡声明(关于瓜分)。1795年10月24日普鲁士和奥地利签订彼得堡协定。克拉科夫归属奥地利。俄国得到波兰和立陶宛的余下部分直到尼门河、布列斯特和诺沃格鲁多克的领土、萨莫吉蒂亚的大部分、整个库尔兰和塞米加利亚;在小波兰获得布格河右岸的霍尔姆州领土的一部分和沃伦的其余部分(一百二十万居民)。
  除克拉科夫[省]的主要部分外,奥地利[得到]散多梅希省和卢布林省、霍尔姆州的一部分、布列斯特省、波德拉谢省和马索维亚省(布格河左岸)(约一百万人口)。
  普鲁士得到马索维亚和布格河右岸的波德拉谢的一部分、立陶宛的特罗基省和萨莫吉蒂亚的一部分、小波兰的一个不大的区、克拉科夫省的一部分(居民一百万左右)。
  第三次瓜分波兰。
  迄今为止,俄国从同法国的战争中捞到最大的好处。叶卡特琳娜为了追求自己的单方面的利益,成功地使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产生了关于革命原则危险的观念,同时她没有为“共同的事业”派出一个哥萨克,拿出一个卢布。她派几艘船支援英国简直是在开玩笑。
  1795年4月5日。法国同普鲁士签订巴塞尔和约。8月签订最后的秘密条约。普鲁士割让它在莱茵河左岸的领地,得到的补偿是一些德意志主教管区世俗化。然后是同西班牙签订条约。(法国只保留圣多明各的属于西班牙的那一部分。) 540 托斯卡纳同法国签订和约更早。波罗的海沿岸的两个国家中立。只有撒丁和奥地利还同英国联合。比利时归并法国。荷兰的一些部分割让给法国。 541
  (Ⅱa)1796—1801年(吕内维尔和约)
  1796年4月。(接连三次会战——波拿巴——决定撒丁的命运。)(法国获得萨瓦、尼斯和占领几个要塞的权利。)波拿巴在伦巴第。巴达维亚共和国的殖民地落到大不列颠手里。
  1796年11月17日。叶卡特琳娜逝世。
  1797年4月18日。奥地利在莱奥本签订初步和约。
  南阿尔卑斯共和国(摩地那、费拉拉、罗曼尼亚、曼都亚)。利古利亚共和国(热那亚等地)。
  1797年10月17日。康波福米奥和约。(奥地利放弃尼德兰,同意法国获得莱茵河左岸;奥地利得到威尼斯和威尼斯领地中的达尔马戚亚部分。阿尔巴尼亚和威尼斯群岛或伊奥尼亚群岛归法国) 370
  (1798年5月19日。波拿巴从土伦到埃及。)(1798年6月波拿巴占领马尔他)1798年3月15日拉施塔特会议 542
  1798年12月英国和俄国签订条约。(两国同土耳其和西西里都建立单独同盟)。
  瑞士共和国——在法国的保护下。
  法军占领教皇领地。
  第二次同盟。
  1799年4月。解散拉施塔特会议。
  奥地利参加第二次同盟。葡萄牙、巴伐利亚、美因兹选侯 脚注40 、维尔腾堡公爵 脚注41 陆续参加同盟。
  在意大利和德国的战争。那不勒斯战败。帕尔泰诺佩共和国 543
  在虚假的借口下皮蒙特成为法国的领土(实际上,卡尔-艾曼努埃尔四世去撒丁)。
  (1799年10月9日。波拿巴在法国登陆。)
  1799年6月14日。马连峨。英军夺取马尔他。保罗皇帝:同丹麦、瑞典和普鲁士一起武装中立。
  1801年3月23日。保罗逝世。亚历山大一世。
  1801年2月9日。吕内维尔和约。(奥地利承认莱茵河为法国边界。瓜分威尼斯领地。比利时割让给法国。)(南阿尔卑斯共和国、利古利亚共和国、海尔维第共和国、巴达维亚共和国都得到承认。)
  (Ⅲa)1801—1805年
  1802年1月。波拿巴——意大利共和国总统。
  1802年3月27日。亚眠和约(法国、英国、西班牙、荷兰)。(英国保留特里尼达和锡兰。)(英军必须撤离马尔他,马尔他独立。)(法国答应离开那不勒斯、教皇领地;英国答应离开地中海和亚得利亚海的所有港口和岛屿。伊奥尼亚群岛共和国和土耳其的完整得到保证。)
  1803年5月18日。英国向法国宣战。
  1804年5月18日。波拿巴称帝。1804年12月2日教皇 脚注42 为他加冕。
  (Ⅳa)1805—1807年第三次同盟。提尔西特和约
  彼得堡——新的反法同盟的中心。
  1805年4月11日。英国和俄国订立同盟条约。(瑞典已经通过1804年十二月条约同英国联合。根据该条约,施特腊耳宗得是英军的基地。)
  奥地利同英国、俄国交换8月9日的彼得堡声明。
  1805年10月17日。在乌尔姆投降。12月2日奥斯特尔利茨。
  1805年12月26日。普勒斯堡单独和约(奥地利和波拿巴)。(拿破仑被承认为意大利国王。奥地利丧失威尼斯地区,提罗耳让给巴伐利亚,自己的其他一些地方让给巴登和维尔腾堡。巴伐利亚和维尔腾堡成为王国,而巴登成为大公国。)
  1806年1月23日。皮特逝世。福克斯同法国谈判。俄国破坏这些和谈。(1806年9月13日。福克斯逝世。)
  1806年7月12日。(巴黎。莱茵同盟,十六个德意志君主。)
  1806年8月6日。奥地利放弃取得德意志皇帝称号[的权利]。(帝国终结。)
  1806年10月14日。耶拿和奥埃尔施太特的会战。
  1807年6月14日。弗里德兰德会战。
  1807年7月7日。提尔西特和约(华沙和西普鲁士的一部分划归奥古斯特三世(萨克森的),并升为王国;东普鲁士划归沙皇。秘密条款: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归俄国,摩里亚和干地亚 脚注43 归法国,大陆体系。波旁王朝在西班牙被推翻)。
  (Ⅴa)1807—1814年(巴黎和约)
  1808年10月。爱尔福特会议。俄国的收获:在瑞典(芬兰)和在土耳其(多瑙河两公国)。
  (同时俄国人同普鲁士、奥地利进行反法秘密谈判。)
  1809年3月。奥地利宣言号召提罗耳人拿起武器。约翰大公侵入意大利,斐迪南进攻华沙,卡尔侵入巴伐利亚。
  1809年5月12日。拿破仑进入维也纳。7月5日、6日瓦格拉姆。10月10日雪恩布龙和约。(奥地利割让克伦地亚、提罗耳的一部分、的里雅斯特地区、克罗地亚的一部分、从阜姆起的属于匈牙利的亚得利亚海岸。萨克森国王 脚注44 获得西加里西亚。俄国作为法国的同盟者获得奥属波兰的余下部分,作为它在作战过程中显然迟迟不愿行动的报酬。)(奥地利暗中得到沙皇中立的保证。)
  1809年9月。俄国同瑞典签订和约。(俄国得到芬兰和阿兰群岛。)
  1810年12月。俄国发布反对大陆体系原则的命令。
  1811年底北方国家的宫廷和圣詹姆斯宫廷的全部密谋准备实施。波茨措-迪-博尔哥和卢博米尔斯基公爵成为彼得堡和伦敦之间联系的渠道。贝尔纳多特已被看作一张可靠的牌。英国已经支援普鲁士和俄国武器和装备。波茨措-迪-博尔哥准备在意大利总起义。
  1812年。布加勒斯特和约
  在英国的调停下;
  俄国获得贝萨拉比亚和摩尔达维亚的一部分。
  1813年2月。普鲁士和俄国的卡利希条约。
  1814年4月12日。拿破仑退位。
  1814年5月30日。巴黎和约。(法国回到1792年的边界,在法国北部扩大了一些领土。)
  (Ⅵa)1814年5月—1815年11月
  1814年11月1日。维也纳会议开幕。
  1815年1月9日。奥地利、法国和英国之间订立秘密条约。
  1815年3月1日。波拿巴在法国登陆。
  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1815年9月26日。神圣同盟。)
  1815年6月底。维也纳会议结束。(“波兰王国”划归俄国;华沙公国的一部分(波兹南)划归普鲁士,加里西亚划归奥地利。普鲁士获得萨克森的一半、瑞典的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威斯特伐利亚和莱茵河左岸的几个地区。比利时和卢森堡划归荷兰。奥地利除它以前的领地外还得到整个威尼斯、曼都亚等地(以交换比利时)。(摩地那、托斯卡纳和帕尔马划归哈布斯堡王朝的其他成员。)那不勒斯归还斐迪南 脚注45 ;热那亚归还皮蒙特。丹麦必须把挪威交给瑞典。奥地利成为法兰克福议会 544 的主席。瓦勒、纽沙特尔、日内瓦并入瑞士。英国:两印度的一些殖民地、好望角、马尔他、伊奥尼亚群岛,黑尔郭兰——从法国、荷兰、威尼斯、圣约翰的骑士和丹麦那里夺得的地方。)
  1815年9月26日。神圣同盟。
  1815年11月20日。第二个巴黎条约。法国必须让出莱茵河边界上的、同尼德兰接壤地区的和在阿尔卑斯山的一些要塞。
  (Ⅶa)1815—1825年
  1817年10月。德国大学生瓦特堡纪念大会。德国大学生联合会。 545 西西里废除宪法(1812年)。西班牙议会宪法也废除。 546
  1818年9月。亚琛会议。(从法国撤军。葡萄牙发生战争。西班牙和它的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争。梅特涅为了压制革命的情绪提出定期会晤的建议。11月15日签订关于定期会晤的议定书。卡斯尔雷签署协议书。法国也被吸收加入神圣同盟。)
  卡斯尔雷根据本国政府的要求离去。
  (梅特涅、哈登堡、涅谢尔罗迭组成三巨头同盟。)
  1819年。在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影响下召开卡尔斯巴德会议;后来移到维也纳。德国宪法被修改。美因兹警察委员会 547 。烧炭党人(1809年围绕弗朗契斯科 脚注46 的皇位问题形成的)。 548 教皇 脚注42 对烧炭党和共济会大加镇压。
  1820年1月。西班牙的斐迪南 脚注47 不得不恢复议会宪法,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也恢复宪法(7月6日)。(吉列尔莫·佩佩将军,烧炭党人领袖。)
  1820年8月。皇帝弗兰茨一世在伦巴第-威尼斯地区颁布反烧炭党的告示。
  1820年10月。特劳波会议。梅特涅建议武装干涉那不勒斯。(卡斯尔雷不同意)(但是他“将不给奥地利的事情设置障碍”);会议迁到
  莱巴赫(1821年)
  1821年2月。奥军在弗里芒男爵的指挥下进入那不勒斯。撒丁、瓦拉几亚、希腊爆发起义。奥地利武装干涉撒丁。
  1822年9月。维罗那会议。坎宁的抗议。法国干涉西班牙。
  1823年1月28日路易十八的御前演说。
  宣布对西班牙的干涉。
  亚历山大一世明确声明决心在英国进攻法国时援助法国。
  (梅特涅开始设法摆脱困境。)
  葡萄牙的反革命。(1822年布拉冈萨王朝颁布西班牙式的宪法。 546 (国王若昂六世)(在他儿子唐·米格尔和阿马兰特伯爵的帮助下实行反革命政变。)坎宁阻止干涉西班牙;承认美洲殖民地的独立)。
  1823年12月2日。美国詹姆斯·门罗总统的国会咨文。
  1825年。坎宁承认墨西哥。
  1824年9月。路易十八逝世。查理十世。
  1825年10月1日。亚历山大一世(克吕登纳夫人的“白天使” 549 )逝世。尼古拉。
  (Ⅷa)1825—1834年
  马茂德二世(改革家)。(近卫军叛乱,乌列玛 550 不满,某些帕沙叛变。)(“赫特里” 551 。)(最初建立在莫斯科。)(卡波第斯特里亚,亚历山大的伊奥尼亚大臣 552 ,——希腊运动中的主要工具。)(亚尼纳的阿里-帕沙于1821年发出希腊人总起义的信号。)(亚历山大·依普西朗蒂首先在瓦拉几亚起义。同时在伯罗奔尼撒、阿希佩拉哥群岛等地爆发起义。近卫军部队被歼。)
  1825年2月。易卜拉欣-帕沙(穆罕默德-阿里的儿子)在摩里亚登陆。
  亚历山大临死前土耳其和俄国的冲突。
  1826年4月4日。英俄关于希腊的议定书(在彼得堡)。
  1826年10月阿克尔曼协定(俄国和土耳其之间)。(关于多瑙河两公国 脚注48 和塞尔维亚的协议。)
  1826年3月。葡萄牙国王若昂六世逝世。(他的长子唐·佩德鲁把葡萄牙移交给自己的女儿玛丽亚。)梅特涅同苏丹 脚注49 一起为他的利益搞阴谋。
  1827年7月6日。法国、英国、俄国在伦敦签订协定(关于希腊)(在作战国之间进行调停)。
  1827年10月20日。在纳瓦林的歼灭战。(与此同时坎宁逝世。)
  1828年春。俄军渡过普鲁特河,占领公国。法国外交部长拉费隆奈的密友波茨措-迪-博尔哥得到来自维也纳的所有秘密消息。
  1829年9月14日阿德里安堡条约;俄国得到多瑙河河口。卡波第斯特里亚伯爵——希腊总统。
  1830年7月。路易-菲力浦登极。9月。比利时革命。
  1831年。波兰人起义。意大利发生起义。比利时问题的解决。希腊问题的解决。
  1831年10月。波兰的灭亡。
  1831年1月20日。比利时宣布独立。
  1833年2月。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7月10日) 553
  1832年5月7日。巴伐利亚的奥托成为希腊国王。
  (俄国在希腊战争掩护下强行撕毁阿克尔曼协定,然后又撕毁阿德里安堡条约,在欧洲列强中它是唯一获胜的一方。)
  1832年。根据梅特涅倡议制定的德国的反动措施。
  (Ⅸa)1834—1846年
  1828年。(唐·米格尔叛乱。)1832年。唐·佩德鲁在特塞拉岛登陆。
  1833年。西班牙的斐迪南逝世。1833年7月1日。(查理·纳皮尔爵士在圣维森特角歼灭米格尔舰队。)
  1834年4月。四国同盟(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 402
  1840年7月15日条约。 389
  1846年11月6日。克拉科夫并入奥地利。
  (Ⅺa)1846—1850年
  教皇庇护九世。瑞士宗得崩德战争。 65
  1848年二月革命。
  1846年11月。教皇发布关于召开“国务会议”的命令。 554
  普勒斯堡议会。1847年。
  1848年8月9日。查理-阿尔伯特(撒丁)不得不用金钱换取在萨拉斯科的停战(延长到1849年3月中)。
  1848年11月25日庇护出亡。
  1848年5月。法兰克福议会。
  1849年3月23日。诺瓦拉会战。
  1849年4月14日。匈牙利宣布独立。
  1849年2月9日。在罗马宣布共和国。
  1849年6月30日。罗马沦陷。1849年8月13日。匈牙利投降。
  1849年8月22日。威尼斯投降。
  1848年7月。俄军进入多瑙河两公国。
  热那亚公爵 脚注50 成为西西里国王。
  1849年。 555 2月俄军在特兰西瓦尼亚。
  3月15日俄军被赶出特兰西瓦尼亚。
  3月23日撒丁军在诺瓦拉被击败。
  4月14日哈布斯堡王朝被推翻(在匈牙利)。
  2月9日罗马共和国。
  1849年4月。巴尔塔利曼尼协定。
  4月22日法军在契维塔未克基亚登陆。
  6月俄军进入匈牙利。
  6月30日罗马投降法军。
  8月13日匈牙利军队主力投降俄军。
  8月22日威尼斯投降。
  (Ⅻa)1850—1853年
  1850年1月。希腊被英军封锁。
  5月24日。三国国王条约(普鲁士、萨克森、汉诺威) 脚注51
  10月。华沙谈判。
  12月。奥俄的德勒斯顿谈判。
  1815年12月2日。政变。
  1851年。俄国人从多瑙河两公国撤军。
  1852年12月2日。法兰西帝国宣布成立。
  12月6日。英国议会宣布承认法兰西帝国。
  1852年5月。丹麦王位继承条约。
  (ⅩⅢa)1853—1856年 脚注52
  马克思起草于1860年6月
  原文是英文和德文


  脚  注

脚注1 弗兰契斯科第二。——编者注
脚注2 亨利二世。——编者注
脚注3 海尔埃丁·巴巴罗萨。——编者注
脚注4 加博尔·贝特伦。——编者注
脚注5 保罗五世。——编者注
脚注6 罕丽达-玛丽亚。——编者注
脚注7 文钦佐第二·贡萨加。——编者注
脚注8 约翰·乔治第一。——编者注
脚注9 维克多·阿梅代一世。——编者注
脚注10 卡塔琳娜。——编者注
脚注11 弗里德里希-威廉。——编者注
脚注12 玛格丽特·泰莉莎。——编者注
脚注13 莱奥波德一世。——编者注
脚注14 路易。——编者注
脚注15 指约瑟夫·斐迪南。——编者注
脚注16 昂茹的菲力浦,即菲力浦五世。——编者注
脚注17 斐迪南多·卡洛。——编者注
脚注18 詹姆斯·斯图亚特。——编者注
脚注19 拉米伊-奥菲。——编者注
脚注20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编者注
脚注21 皇帝查理六世。——编者注
脚注22 卡尔第一。——编者注
脚注23 查理六世。——编者注
脚注24 科齐莫三世。——编者注
脚注25 奥古斯特三世。——编者注
脚注26 洛林的弗兰茨·斯蒂凡(弗兰茨一世)。——编者注
脚注27 查理七世·阿尔布雷希特。——编者注
脚注28 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编者注
脚注29 阿道夫·弗雷德里克。——编者注
脚注30 马克西米里安第三·约瑟夫。——编者注
脚注31 萨克森的莫里茨。——编者注
脚注32 玛丽-泰莉莎。——编者注
脚注33 见本卷第465页。——编者注
脚注34 尼·瓦·列普宁。——编者注
脚注35 穆斯塔法三世。——编者注
脚注36 阿·米·奥勃列斯科夫。——编者注
脚注37 在马克思的笔记里这句话在“1772年瓜分波兰”的后面,这次发表时,根据笔记的内容把它移到前面来了。——编者注
脚注38 伊·萨博《英国和美洲殖民地战争》(《……国家政策》第1卷第296页)。——编者注
脚注39 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编者注
脚注40 弗里德里希·卡尔·约瑟夫,埃尔塔尔公爵。——编者注
脚注41 弗里德里希一世。——编者注
脚注42 庇护七世。——编者注
脚注43 克里特。——编者注
脚注44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编者注
脚注45 斐迪南一世。——编者注
脚注46 弗朗契斯科一世。——编者注
脚注47 斐迪南七世。——编者注
脚注48 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编者注
脚注49 马茂德二世。——编者注
脚注50 斐迪南多-阿尔伯托-阿梅德奥。——编者注
脚注51 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恩斯特-奥古斯特。——编者注
脚注52 笔记到此中断。——编者注


  注  释

65 宗得崩德——瑞士七个经济上最落后的天主教州在1843年组织的单独联盟,其目的是要反抗在瑞士实行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维护教会和耶稣会教徒的特权。1847年11月23日,宗得崩德的军队在进攻受到奥地利和普鲁士支持的其它几个州时被联邦政府的军队击溃。——第37、479页。
85 所谓海峡税是指1425年到1857年丹麦向经过松德海峡的外国船只所征收的税。——第65、456页。
261 瑞典在十七世纪末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版图除本土外,包括芬兰、爱斯兰、里夫兰、英格尔曼兰、卡列里亚、北波美拉尼亚、德意志北部的公国——不来梅、费尔登和维斯马。俄国早在1699年就同丹麦国王克里斯提安五世和萨克森选侯(也是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结成了反瑞典同盟,想趁新登基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年轻无经验之际用武力来肢解瑞典。沙皇彼得一世想占领波罗的海东岸省份,取得盼望已久的出海口;丹麦国王想收复过去割让给瑞典的失地;波兰国王则想夺得里夫兰和爱斯兰,并且巩固王位。1700年开始了对瑞典的军事行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延续二十一年之久的“北方战争”的开端。起初,由于军事失利,丹麦和波兰先后被迫暂时退出战争和与俄国的联盟。1709年查理十二在波尔塔瓦遭到惨重失败以后,丹麦和波兰立即恢复了对瑞典的战争和与俄国的联盟。随后,普鲁士和汉诺威也相继加入了联盟(北方联盟)。到1715年,俄国、丹麦、波兰、普鲁士和汉诺威占领了瑞典本土以外的全部领地,并在这一年缔结了一个瓜分瑞典帝国的协定。在德意志境内的领地被丹麦、普鲁士和汉诺威所瓜分,在波罗的海东岸的省份则被俄国占有。1719—1720年间瑞典先后同汉诺威、波兰、普鲁士和丹麦缔结和约,承认这些国家所夺去的土地。1721年瑞典和俄国之间缔结了尼斯塔德和约,俄国得到了里夫兰、爱斯兰、卡列里亚、英格尔曼兰、维堡区的一部分以及芬兰湾和里加湾的全部岛屿。俄国从此得到了出海口,成为称霸波罗的海的强国。——第270、275、278、297、322、462页。
300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1648年为结束三十年战争(1618—1648)而缔结的,其中包括两个和约:一个是德意志皇帝、德意志诸侯和瑞典在鄂斯纳布鲁克签订的和约,另一个是德意志皇帝和法国在闵斯德签订的和约(两个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亚境内)。和约保证了战胜国瑞典和法国获得大片领土。整个波美拉尼亚西部加上吕根岛、波美拉尼亚东部的几个地方,以及几个教会领地割让给瑞典,法国获得了哈布斯堡王朝过去在亚尔萨斯的领地,以及对它过去所侵占的领土的权利的确认。条约规定德意志皇帝保证德国境内各邦永久存在,不干涉诸侯内政。诸侯获得了奉行独立的对外政策、彼此间缔结同盟以及和外国缔结同盟的权利。这更加削弱了德意志皇帝的权力,加强了德意志帝国政治上的分崩离析状态。——第303、339、467页。
351 施马尔卡尔登联盟(因1531年2月27日在施马尔卡尔登城结成联盟而得名)是新教诸侯和帝国的许多城市为保卫宗教改革事业反对以查理五世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所结成的联盟。1546—1548年,皇帝和联盟之间进行了战争,战争以查理五世的胜利和施马尔卡尔登联盟的解体而告终(见注353)。——第335、449页。
353 奥格斯堡临时协议、奥格斯堡宗教妥协(Interim)是德国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在施马尔卡尔登战争(见注351)中新教徒失败后在奥格斯堡国会上通过的协定。这个带有妥协性的协定引起双方的不满,1555年被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彻底废除(见注352)。——第336、450页。
358 归还敕令于1629年规定把世俗化的教会土地归还给德国的天主教诸侯,是哈布斯堡天主教阵营在三十年战争第一阶段的胜利成果。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见注300),它被正式废除。——第340、453页。
360 奥利瓦和约是以瑞典为一方同以波兰、莱奥波德一世皇帝和勃兰登堡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为另一方于1660年5月3日签订的,是结束1655—1660年北方战争的条约之一。其中有一项条款是承认韦利亚夫条约的条件(见注359)。——第342、456、468页。
361 尼姆韦根和约是法国(也有瑞典)和莱奥波德一世皇帝之间于1679年2月5日签订的条约,它承认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条件(见注300)。这项条约是尼姆韦根条约(1678—1679年)的一部分,后者结束了1672—1678年以法国为首的各国联盟和以尼德兰为首的反法联盟之间的战争。——第343、458页。
364 乌得勒支和约是法国和西班牙为一方,同参加反法同盟的国家(英国、荷兰、葡萄牙、普鲁士及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另一方面,于1713年签订的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见注264)的一项和约。根据条约,西班牙王位仍留给法国的王位追求者——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力浦·波旁,但法国国王必须放弃他合并法国和西班牙两个王国的计划,并放弃他自己以及波旁王朝法国支系的继承者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条约批准把法国和西班牙在印度和北美的许多殖民地以及直布罗陀割给英国。——第344、374、466页。
366 汉诺威同盟是法国、英国和普鲁士1725年9月3日建立的反对西班牙和奥地利的政治联盟。后来荷兰(1726年)、丹麦和瑞典(1727年)也加入了同盟。——第345、462页。
367 国事诏书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邦的王位继承法,1713年由查理六世颁布。诏书规定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土地不可分割,奥地利帝国的皇位可以传给查理六世的女儿玛丽·泰莉莎。——第345、388、463页。
368 胡贝尔茨堡和约是以奥地利和萨克森为一方同以普鲁士为另一方于1763年2月15日签订的。和约所以有可能签订,是因为有彼得三世,他不仅停止了对普鲁士的军事行动,而且答应弗里德里希二世利用俄国对奥地利的一切影响以结束七年战争(1756—1763年)。根据胡贝尔茨堡和约的条件,普鲁士又获得了战争过程中失去的全部领土。——第345、467页。
370 1797年10月17日康波福米奥和约结束了法国对加入欧洲国家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奥地利的战争。法国根据条约得到比利时、伊奥尼亚群岛和阿尔巴尼亚的一部分。奥地利必须促使把莱茵河左岸转让给法国,并放弃它在北意大利的占有(占有的领土曾并入在法国保护下建成的南阿尔卑斯共和国)。同时,不复存在的威尼斯共和国的大部分领土,以及属于它的伊斯的利亚和达尔马戚亚的一部分转让给了奥地利。——第345、348、472页。
389 指的是1840年7月15日由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订的关于援助土耳其苏丹反对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帕沙的伦敦协定。——第366、374、479页。
402 指法国、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就有关比利牛斯半岛问题于1834年4月22日在伦敦签订的协定。——第374、479页。
424 1559年结束意大利战争(1494—1559年)的卡托-康布雷济和约是由两项条约(法国和英国之间、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组成的。根据这项条约,法国放弃对在意大利的领地的一切要求。恢复1536年弗朗索瓦一世占领的萨瓦公国,并把皮蒙特的一部分归并到该公国。——第386、451页。
427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见注300)签订后,法国继续同西班牙作战,直到1659年。1659年11月7日在比利牛斯山脉比达索阿河的野鸡岛上签订和约后战争才告结束。比利牛斯和约促使西欧的霸权从西班牙转到法国。——第386、456页。
429 指1648年10月24日在闵斯德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见注300);它是由两项相联系的和约即鄂斯纳布鲁克和约(一方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及其同盟者,另一方为瑞典及其同盟者)和闵斯德和约(一方是皇帝,另一方是法国和它的同盟者)组成的。和谈是从1645年开始进行的。——第387、454页。
431 指西班牙同尼德兰的单独条约,它是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这一组条约中的一项(见注300、429)。——第387、455页。
432 波希米亚是捷克的正式名称,1526—1918年它加入哈布斯堡帝国时就用的这个名称。 说到大赦,马克思是指英国、法国、瑞典、丹麦以及其他国家的政府对波希米亚许下的诺言,波希米亚在三十年战争中是在反哈布斯堡同盟一方作战的。三十年战争期间成为战场的捷克领土,根据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条件(见注300、429),仍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第387、455页。
433 1697年里斯维克和约结束了1688—1697年法国同奥格斯堡同盟(荷兰、英国、西班牙、德意志帝国、萨瓦、瑞典、德国和意大利的一些诸侯)的战争,确认了战前的疆界而略有改变。法国应承认1688—1689年的政变(所谓光荣革命),政变后立宪君主制在英国得到了巩固。根据条约的条件,海地岛(圣多明各)西部让给法国。——第388、458页。
437 马克思可能是指亨利四世的谋士马·萨利的《合理地经办》一书中提到的国际协议草案;该书于1638年出版,作者是萨利,虽然他把草案说成是亨利四世写的。草案是在三十年战争高潮时写成的,并具有反哈布斯堡色彩,它的实质是要把土耳其人和鞑靼人排挤出欧洲,组成名义上由罗马教皇领导而实际上由法国统治的基督教国家的混合体。计划完全不现实,不符合真正的亨利四世的对外政策。——第389、452页。
504 马克思的这篇著作是伊·萨博1857年5—6月在伦敦匿名出版的两卷本英文著作《从十六世纪初到现在的现代欧洲国家政策》(并见注417)的摘录。伊·萨博的书不是什么创作,而是十六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战争期间到1856年巴黎会议这一段时期欧洲国家关系的历史汇编。马克思因为要写抨击性小册子《福格特先生》而于1860年6月上半月做了这本书的摘要。马克思为了揭露拿破仑第三的政策的反革命实质而需要顺便回顾这一段历史,因为福格特是拿破仑收买的暗探。马克思只从萨博受戴·乌尔卡尔特一定思想(见本卷第204—205页)影响写成的这本书中摘录了一些事实,完全没有涉及作者的观点。不过马克思常常在摘录中加进一些作者没有写的历史事实,从而提供了更加广阔更加全面的历史事件。某些事实是用德文写的。这次发表时,马克思加进去的话用大号铅字印出,以示区别。 马克思在《福格特先生》的《达-达·福格特和他的研究》一章及其他几章使用了部分摘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4卷第526—587页)。——第448页。
505 卡耳马尔君合国(1397—1523年)是丹麦、挪威(包括冰岛)和瑞典(包括芬兰)在丹麦国王统治下联合在一起的君合国;十五世纪瑞典实际上已退出了君合国;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试图对斯德哥尔摩进行血腥镇压来恢复他对瑞典的统治,致使瑞典最终脱离丹麦而恢复了瑞典的国家制度(1523年)。——第448页。
506 指1526年5月22日订立的同盟(科尼亚克同盟)。——第449页。
507 夫人条约(Traitédesdames)是对康布雷条约的讽刺性称呼。该条约是在弗朗索瓦一世的母亲萨瓦的路易莎和查理五世的姑母玛格丽特的积极促使下于1529年8月签订的。——第449页。
508 指1530年查理五世和奥格斯堡议会拒绝接受宣讲路德教原则和规定其仪式的所谓奥格斯堡宗教。——第449页。
509 1534年亨利八世同教皇决裂并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教首领(《至高权力法令》)。——第450页。
510 1604—1606年在匈牙利、斯洛伐克和特兰西瓦尼亚,广泛展开由匈牙利封建主伊什特凡·博奇卡伊领导的反哈布斯堡王朝的解放运动。有反封建要求的农民参加了这个运动,使得运动的领导人同哈布斯堡王朝妥协。根据1606年伊·博奇卡伊和鲁道夫二世·哈布斯堡签订的维也纳和约,恢复特兰西瓦尼亚的独立,实现新教徒的信仰自由,皇帝的许多顾问由匈牙利贵族的代表们所代替。——第453页。
511 捷克从1618年持续到1620年的反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开始。领导匈牙利反哈布斯堡的起义的加博尔·贝特伦(见注512)是捷克人的同盟者。1620年11月8日在白山的决定性会战中起义者遭到失败。——第453页。
512 1619—1626年加博尔·贝特伦在匈牙利领导的反哈布斯堡王朝的运动,属于三十年战争的范围,以1626年12月20日签订波容(布拉迪斯拉发)和约而结束。和约确认以前的条约的条件:匈牙利以放弃独立的国家体制而换得许多地方,包括斯洛伐克相当大的一部分土地。加博尔·贝特伦的运动虽然带有妥协的性质,但却使匈牙利在十七世纪上半叶免于完全受哈布斯堡王朝管辖。——第453页。
513 指波兰和瑞典在法国的调停下于1629年9月26日签订的为期六年的阿耳特马尔克停战协定。停战协定使瑞典能够对哈布斯堡王朝开始采取积极的军事行动。——第453页。
514 这里是指构成三十年战争第三阶段的曼都亚王位继承战争中的事件(见注428)。——第454页。
515 1635年5月30日德国新教派的公爵们同皇帝签订了巴黎和约。——第454页。
516 奥地利的安娜,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妻子是西班牙国王菲力浦三世的女儿。她在儿子路易十四在位并由她摄政期间(1643—1661年),试图实行亲西班牙的政策。在奥地利的安娜摄政时期,实际上统治法国的是马札里尼。——第454页。
517 指伊·萨博在他的著作《从十六世纪初到现在的现代欧洲国家政策》中引用的布让1751年在巴黎出版的书:《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史》。引号中的话是布让著作的引文。——第455页。
518 指1654年4月14日韦斯明斯特和约,该和约结束了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两个强国为争夺海上霸权而进行的战争,以荷兰的失败而告终。荷兰不得不容忍旨在反对荷兰中间贸易的1651年航运法。——第456页。
519 这里指1658年2月26日丹麦和瑞典签订的结束它们1657—1658年的战争的罗斯基勒和约的条款。在马克思所摘录的资料中,把这些事件错误地列在1660年。——第456页。
520 领地所有权——在尼德兰许多地方有一种规矩:父亲第二次结婚时,他的土地应转交给他第一次结婚所生的孩子。娶了菲力浦四世第一次结婚所生的女儿玛丽·泰莉莎为妻的路易十四以此为借口,为获得西属尼德兰同菲力浦四世第二次结婚所生的儿子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开战(所谓的1667—1668年领地所有权战争)。——第457页。
521 归并议会(Chambresderéunion)是1679—1680年路易十四在布赖扎赫市议会、麦茨和伯桑松的议会中附设的机构,其目的是从法律上论证法国有占有亚尔萨斯、西洛林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领土的权利。——第458页。
522 大同盟——1701年9月7日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前夕,皇帝莱奥波德一世、英国和荷兰在海牙订立的反法同盟。后来又有普鲁士、丹麦、葡萄牙和其他一些国家参加。伊·萨博称这次同盟为第二次大同盟,第一次大同盟是指1688年的反法同盟(见本卷第458页)。——第459页。
523 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开始(见注264)。这次战争是由于1701年为了不让法军占领米兰公国派遣萨瓦的欧根率领帝国军队出征意大利而开始的。1702年正式向路易十四宣战。——第459页。
524 指在费伦茨第二·拉科齐领导下的匈牙利反哈布斯堡王朝的解放运动(1703—1711年)。农民积极参加了运动,特别是在运动的最初时期。农民的行动带有反封建的性质。这次运动由于签订背叛的萨特马尔和约(1711年)(拉科齐拒绝承认和约)和起义军的投降而告结束。匈牙利成为哈布斯堡帝国的组成部分。——第460页。
525 这里写错了。查理·哈布斯堡大公(查理六世)不是约瑟夫一世的儿子,而是他的兄弟。——第460页。
526 阿兰会议(1718—1719年)是俄国和瑞典的代表在北方战争(1700—1721年)的进程中对签订和约的条件进行的初步谈判。由于种种原因,双方没有达成协议。——第461页。
527 1718年四国同盟是法国和英国的同盟,后来奥地利也参加了同盟,其目的是支持乌得勒支和约(见注364)的条款,反对西班牙的要求。原计划有荷兰参加同盟,所以称为四国同盟。西班牙在阿尔维罗尼主持其对外政策时不承认四国同盟的要求,从而导致战争。战争以西班牙的失败而告结束。——第462页。
528 伊·萨博写错了,是德斯特雷元帅指挥的法军赢得了会战的胜利;路·弗·黎塞留元帅指挥这支军队是在1758年。——第466页。
529 指1757年12月5日在西里西亚进行的莱滕(吕廷)会战。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会战中击败奥军,保证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领。——第466页。
530 暗指七年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英国和法国争夺殖民地。——第467页。
531 暗指自由否决权的原则。自由否决权是任何一个议员对议会决议提出异议加以否决的权利。这项权利从1652年开始采用,它加剧了波兰的封建混乱局面。——第468页。
532 关于在北美对商业文件、司法文件、定期出版物等等征收印花税的法案于1765年3月22日由英国议会通过。——第469页。
533 马铃薯战争是以普鲁士和萨克森为一方,奥地利为另一方,为争夺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权而进行的战争(1778—1779年)的讽刺性称呼。——第469页。
534 1778年就使用松德的问题,曾提出国际法五项原则为1780年宣布的“武装中立”奠定了基础(见注250)。——第469页。
535 1790年6—7月在西里西亚的赖辛巴赫城(杰尔若)召开奥地利、普鲁士、波兰、英国和荷兰的代表会议。会议参加者对俄军在俄土战争(1787—1791年)中取得的胜利感到不安,责成奥地利同土耳其签订和约(见注537)。——第470页。
536 结束1788—1790年俄国和瑞典战争的韦雷莱和约是在1790年8月14日签订的。俄国承认瑞典新宪法,俄国根据尼斯塔特条约和亚波条约获得的领土的权利也得到承认(见本卷第461、465页)。——第470页。
537 结束1788—1790年奥地利和土耳其战争的西斯托夫和约是1791年8月4日在保持战前状况的条件下在西斯托夫(保加利亚)签订的。奥地利只得到旧沃尔肖伐,而无权在那里构筑军事工事。——第470页。
538 结束1787—1791年俄国和土耳其战争的雅西和约是1791年12月29日(1792年1月9日)签订的。该和约确认克里木归并俄国,规定德涅斯特河为俄国和土耳其的疆界,巩固了俄国在黑海沿岸的地位,并促进了对南部草原的开拓。——第470页。
539 以下是《现代欧洲国家政策》一书的第二卷的摘录;马克思在摘录中对第二卷的各章标上字母“a”:Ⅰa、Ⅱa等等。——第470页。
540 根据法国和西班牙的单独的巴塞尔和约(1795年7月22日),海地岛属于西班牙的部分(东部)让给法国。该岛的西部(1697—1803年称作圣多明各)根据1697年里斯维克和约的条款早已归属法国(见注433)。十九世纪整个海地岛有时叫圣多明各岛。——第472页。
541 指法国和巴达维亚共和国签订的条约。这个共和国是由于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进入尼德兰王国和当地居民起义反对威廉五世的反动的总督制而在尼德兰王国领土上产生的(1795年1—3月)。1795年5月签订的条约规定,共和国的部分领土割让给法国。1806年拿破仑第一把巴达维亚共和国改为荷兰王国。——第472页。
542 指法国、奥地利、普鲁士和德国的其他一些邦的代表从1797年12月9日在拉施塔特举行的关于解决“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的谈判。1798年3月帝国代表团同意莱茵河左岸划归法国(看来,这个日期是马克思标记的),而1799年4月23日由于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开始,会议工作中断。——第472页。
543 帕尔泰诺佩共和国是1799年1月22日那不勒斯共和派依靠法国督政府军队的支持在双西西里王国的领土上宣布成立的。共和国存在到1799年6月23日波旁王朝政权(斐迪南四世)在英军的帮助下复辟时为止。——第473页。
544 指联邦议会。它由在1815年6月8日维也纳会议上组成三十九个邦的德意志联邦的德意志各邦的代表组成。联邦议会没有自己的军队、货币手段,而它的决议实际上对德意志联邦的成员国没有约束力。——第476页。
545 瓦特堡纪念大会是1817年10月18日在耶拿大学学生的倡议下为纪念宗教改革三百周年和1813年莱比锡会战数周年而组织的。纪念会成为大学生反对梅特涅制度的示威。 德国大学生联合会是在反拿破仑的解放战争的影响下成立的德国大学生组织,主张德国的统一。在德国大学生联合会中除进步思想外,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也传播很广。——第476页。
546 指西班牙议会在1808—1814年西班牙革命时期于1812年3月18日在加迪斯通过的加迪斯宪法。这个宪法规定按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精神改造专制制度的西班牙的一系列制度。1814年5月4日宪法被斐迪南七世废除。在1820—1823年西班牙革命过程中里埃哥再一次宣布加迪斯宪法,1823年10月1日又被早些时候曾对宪法宣誓过的斐迪南七世废除。从1836年8月12日至1837年6月18日,该宪法第三次生效。——第476、477页。
547 指美因兹中央调查委员会。它是1819年8月31日在德意志联邦(见注544)成员奥地利、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和其他邦的大臣会议上成立的,其目的是镇压德国内部反对派的自由主义情绪和革命情绪。——第476页。
548 指十九世纪烧炭党人运动的早期阶段。那时烧炭党人在那不勒斯王国领导反法运动(反对缪拉特),支持斐迪南一世和他的儿子弗兰契斯科一世恢复他们双西西里王国的王位。在马克思所摘录的资料中把弗兰契斯科误称为皇帝。——第476页。
549 巴尔巴拉·克吕登纳在维也纳会议前,作为一个神秘主义情绪的预言者和鼓吹者在宫廷人士中已相当有名,她称亚历山大一世为“北方白天使”,称拿破仑第一为“南方黑天使”。——第477页。
550 乌列玛是穆斯林国家神学界和法学界的最高等级。——第477页。
551 “赫特里”是指“费里克·赫特里”秘密组织,1814年在敖德萨建立,1818年它的中心迁往君士坦丁堡。这个不久就成为全国性的组织,进行了希腊民族解放起义的准备工作,起义开始(1821年)以后被解散。——第477页。
552 暗指约·卡波第斯特里亚在1809年担任俄国外交工作以前,在根据1800年俄土条约在伊奥尼亚群岛建立的“七联合岛共和国”政府中担任一系列职务时的情况。——第477页。
553 1833年2月俄国分舰队进入博斯普鲁斯,然后4月俄军陆战队为保卫君士坦丁堡抗击进攻的埃及军队在安吉阿尔-斯凯莱西小镇登陆。7月8日(俄历8月26日),俄国和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签订安吉阿尔-斯凯莱西同盟条约。根据条约的秘密条文,如果发生战争,土耳其必须封闭海峡禁止一切外国舰只通过。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俄国和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紧张,因而在1840—1841年被废除。——第478页。
554 指庇护九世在他任职初期宣布的温和自由派资产阶级改良纲领(建立教皇辖区行政改建问题委员会、部分的政治犯特赦等)。——第479页。
555 以下的摘录,马克思不是根据原书顺序而是按照第二卷末尾附的编年表(《现代欧洲国家政策》第2卷第389—391页)写的。——第479页。